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
在以碳中和为主题的时代舞台上,新能源,无疑是一个具有光环、很受青睐的重磅角色。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主席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无论是研究智库还是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未来10年的发展预测都远高于这一目标。
尽管“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仍在制定之中,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经历了多年的产业培育后,如今新能源已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从替代能源转向主体能源。
无论是装机总量、新增规模还是产品制造能力,我国新能源已先进于世界。过去10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40%,光伏的成本下降了约80%,大部分地区新建的新能源项目已可以实现平价上网,新能源迎来发展的新高度与新纪元。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但一条光环加持的道路,并不意味着更加好走。
更高的期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曾经,在能源电力的家族中,新能源只是一个无关大局的“小透明"。如今,承载着碳中和愿景的新能源,已经进入了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时代。因此,看待新能源的视角,也不应局限于产业角度,而应将其放在能源转型、经济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层面,来衡量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很显然,面对挑战的不止是新能源,更包括全行业与全社会。
一.主要测试功能:(见表1)(LYFA3000B触摸屏式CT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CT(保护类、计量类) | PT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5%和10%的误差曲线 | • 变比测量 |
• 变比测量(电压法电流法兼容) | • 极性判断 |
• 比差测量 | • 比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极性判断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一次通流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二次绕组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铁心退磁 |
•二次绕组测试 | |
• 铁心退磁 |
表1
二 主要技术参数: (见表2)(LYFA3000B触摸屏式CT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表2
三. 产品硬件结构(LYFA3000B触摸屏式CT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3.1.面板结构: (图1)
3.2.面板注释:
1 —— 设备接地端子
2 ——U盘转存口
3 ——打印机
4 ——液晶显示器
5 ——过流保护(功率)开关
6 ——主机电源开关
7 ——P1、P2:CT变比/极性试验时,大电流输出端口
8 ——S1、S2:CT变比/极性试验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9 ——K1、K2:CT/PT励磁(伏安)特性试验时,电压输出端口,电压法CT变比/极性试验时,二次接入端
10 ——A、X :PT变比/极性时,一次侧接入端口
11 ——a、x :PT变比/极性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12 ——L1、L2:电压法CT变比/极性试验时,一次接入端
13 ——D1、D2 :二次直阻测试
14 ——主机电源插座
四.操作方式及主界面介绍(LYFA3000B触摸屏式CT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4.1、主菜单 (见图2)
开机之后默认进入CT测试,CT测试主菜单共有“励磁"、“负荷"、“直阻"、“变比极性"、“角差比差"、“交流耐压"、“一次通流" 、“数据查询"、“系统设置" 、“PT"10种选项。
PT测试主菜单共有“励磁"、“负荷"、“直阻"、“变比极性"、“角差比差"、“交流耐压"、“数据查询" 、“CT"8种选项。
五.CT测试(LYFA3000B触摸屏式CT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5.1、CT励磁(伏安)特性测试
在CT主界面中,点击“伏安特性" 选项后,即进入测试界面如图4。
(1)、参数设置:
励磁电流:设置范围(0—20A)为仪器输出的设置电流,如果实验中电流达到设定值,将会自动停止升流,以免损坏设备。通常电流设置值大于等于1A,就可以测试到拐点值。
励磁电压:设置范围(0—2500V)为仪器输出的设置电压,通常电压设置值稍大于拐点电压,这样可以使曲线显示的比例更加协调,电压设置过高,曲线贴近Y轴,电压设置过低,曲线贴近X轴。如果实验中电压达到设定值,将会自动停止升压,以免损坏设备。
(2)、试验:
接线图见界面,测试仪的K1、K2为电压输出端,试验时将K1、K2分别接互感器的S1、S2(互感器的所有端子的连线都应断开)。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即开始测试。
试验时,上方白色状态栏会有提示“正在测试",测试仪开始自动升压、升流,当测试仪检测完毕后,试验结束并描绘出伏安特性曲线图。
注意:图4中“校准"功能:主要用于查看设备输出电压电流值,不用于互感器功能测试,详情见附录一。
2)、伏安特性(励磁)测试结果操作说明
试验结束后,显示出伏安特性测试曲线及数据(见图5)。该界面上各操作功能如下:
打 印:点击“打印"后,先后打印伏安特性(励磁)曲线、数据,方便用户做报告用。同时减少更换打印纸的频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励磁数据:点击“上页" 、“下页"即可实现数据的上下翻。
保 存:点击“保存"选项,按下即可将当前所测数据保存,保存成功后,状态栏显示“保存完毕"。并且可在数据查询菜单中进行查看。
误差曲线:点击“误差曲线"选定后,屏上将显示伏安特性试验的误差曲线的设置,设定参数后,选择5%或10%误差曲线即计算出的误差曲线。
自定义打印:程序会按照表格中的10个电流值进行打印。
以下四项为误差曲线计算时的设置项:
额定负荷 :CT二次侧额定负荷。
额定二次 :CT的二次侧额定电流
ALF :准确限值系数,如:被测CT铭牌为“5P10",“10"即为限制系数。
5% :自动计算出5%误差曲线数据并显示误差曲线。
10% :自动计算出10%误差曲线数据并显示误差曲线。
5.2、CT变比极性试验
进入CT变比极性菜单后首先选择测试方式,对于套管CT,或者一次阻抗过大无法升电流来测量变比时,或接线位置过高不便携带沉重的电流线连接时,请选择电压法。
1:电流法变比极性测试。
1)参数设置:
进入测试界面见图6。
一次侧测试电流: 0 ~600A,测试仪P1、P2端子输出的大电流;
二次侧额定电流: 1A或5A。
2)试验:
CT一次侧接P1、P2,CT二次侧接S1、S2,不检测的二次绕组要短接,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及编号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试验即开始。
上方白色状态栏会有提示“正在测试",直至试验完毕退出自动测试界面,或按下"停止"人为中止试验,装置测试完毕后会自动停止试验,试验完成后,即显示变比极性测试结果。可以选择 “保存" 、“打印"及“返回"选项进行下一步操作。
仪器本身的同色端子为同相端,即P1接CT的P1,S1接CT的S1时,极性的测试结果为减极性。
2:电压法变比极性测试。
1)参数设置:
在CT主界面中,选择“变比极性"后,进入测试界面见图7,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 1A或5A。
2)试验:
CT一次侧接L1、L2,CT二次侧接K1、K2,不检测的二次绕组不用短接,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及编号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试验即开始。
误差曲线说明
根据互感器二次侧的励磁电流和电压计算出的电流倍数(M)与允许二次负荷(ZII)之间的5%、10%误差曲线的数据中也可判断互感器保护绕组是否合格:
1)在接近理论电流倍数下所测量的实际负荷大于互感器铭牌上理论负荷值,说明该互感器合格如图26数据说明;
2)在接近理论负荷下所测量的实际电流倍数大于互感器铭牌上的理论电流倍数,也说明该互感器合格如图26数据说明;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应满足5%误差曲线的要求,只要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小于5%误差曲线允许的负荷,在额定电流倍数下,合格的电流互感器的测量误差即在5%以内。二次负荷越大,电流互感器铁心就越容易饱和,所允许的电流倍数就越小。因此,5%误差曲线即n/ZL曲线为图9所示曲线。在图26中例所示(所测保护用CT为5P10 20VA):其中5为准确级(误差极限为5%),P为互感器形式(保护级),10为准确限值系数(10倍的额定电流),20VA表示额定二次负荷(容量)。电流倍数为10.27倍(接近10倍)时,所允许的二次负荷为27.19Ω,大于该CT的额定负荷20VA(20VA/1=20Ω),通过该数据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另外,在二次负荷为19.58Ω(接近20Ω) 所允许的二次负荷为27.19Ω,大于该CT的额定负荷20VA(20VA/1=20Ω),通过该数据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另外,在二次负荷为19.58Ω(接近20Ω)时,所允许的电流倍数为12.85倍,大于该CT的额定电流倍数(10倍),通过该数据也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其实,只要找出这两个关键点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判断所测互感器是否合格。
如果10%误差不符合要求一般的做法有:
增大二次电缆界面积(减少二次阻抗)
串接同型同变比电流互感器(减少互感器励磁电流)
改用伏安特性较高的绕组(励磁阻抗增大)
提高电流互感器变比(增大励磁阻抗)
误差曲线计算公式:
M =(I*P)/N ZII =(U-(I*Z2))/(K*I)
I 电流 U 电压
N=1 (1A额定电流) I 电流
N=5 (5A额定电流) Z2 CT二次侧阻抗
P=20 (5%误差曲线 ) K=19(5%误差曲线.1A 5A额定电流)
P=10 (10%误差曲线 ) K=9 (10%误差曲线.1A 5A额定电流)
主体能源的更新换代,绝非简单的此消彼长或替代竞争,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处于煤炭与新能源的“混合能源时代",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约为10%,相对于低碳转型的典型国家而言,这一比例并不算高,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巨大,局部地区新能源占比已高达30~40%,在冀北、甘肃、青海等地区,新能源已成为第一大电源,电网安全及运行控制已受到巨大挑战。
作为最复杂、最庞大的人造系统,过去电力系统中电源跟随负荷变化调整出力,使电网运行保持瞬时平衡。但新能源的加入打破了电源侧长久以来的运行规律,其他常规电源必须同时跟随新能源波动调节出力。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特性的电力系统,在未来或许会出现革命性的重大技术突破,但在现阶段,新能源与其他电源、电网、负荷之间的相互适应,只能基于当前电力系统的平衡理论和安全原则来开展。“在过去,新能源占比较小时,可以把平衡新能源波动视作负荷侧波动来对待。但随着新能源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将面临巨大挑战。"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